1、想看准一个人,最好看他对别人做事的方式和思路,这样会比他对你做事时表现出来的东西更真实,更深刻。但问题是人往往会想不到这一点。
2、看不惯一个人的时候,不要直接和他作对,公开自己和他人的矛盾是一种不理智的做法,要学会避免和预防这种矛盾的发生,同时,处理和你对立的人的最高明的办法就是把这种看不惯的感觉传递给别人,把矛盾转嫁出去。
3、在背后尽可能的去说别人的优点,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少说别人的坏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我来说更难,一定要设法更正。
4、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菜根谭》
天下太平的时候,待人接物应当方正。天下混乱的时候,为人处世应当圆滑。国家走向衰弱的时候,就当刚正和圆滑并用。对待君子应当宽厚,对待小人应当严厉,对待百姓应当宽严并用。
5、涉世应物,有以横逆加我者,譬犹行草莽中,荆棘之在衣,徐行缓解而已。——《省心录》
待人处事碰上对自己蛮横无理的人,就要行走在草莽中一样,即便被荆棘挂住了衣服,只要小心慢行就可以了。
6、一信字是立身之本,所以人不可无也;一恕字是接物之要,所以终身可行也。——《围炉夜话》
一个“信”字,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所以人不能没有信用;一个“恕”字,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品德,所以值得终身奉行。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自己不想做的事,也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这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些宽容,少些计较,多为别人考虑,少为自己打算,这样就可以做到社会和谐、美满。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是说在对待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只论其一,因为有时候坏人也会发表一些大义凛然、正直的言论。这两句话是古代统治者对待人才的态度,即便在现代,这两句话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9、以宽容之心待人,设身处地,推己及人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斩断别人的路,自己的前路未免危矣;打翻别人的碗,自己的饭碗安得长久。自己不愿发生的事情,别人想必也不愿落在他身上。其实,不让别人为难,就是不让自己为难,所以,待人接物当怀一颗宽容之心。这世界总要有人做出妥协,并不是喜欢就能靠近,厌恶就能远离,既然改变不了,何不看淡接受。“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即使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也不该把对手往死路上逼。真正的竞争不是向别人下黑手、使绊子,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完美,让对方输得心服口服。“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失败者正是硅谷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咄咄逼人总是伤人的,而留有余地才能赢得更多的尊重与合作,收获更多的朋友与机遇。
10、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度”
无论何时,记住不说过头的话,尤其切忌交浅言深。正像那项“寒冬的刺猬相互靠近取暖”的心理实验强调了人际往来时的“心理距离效应”一样,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也要有个“度”。太近则彼此伤害,太远则欠缺温情;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有怨。因此,与人相处要注意“度”的掌控,不要说过头的话,不要做过分的事。严谨守“礼”,适当保持距离,不过分干涉对方的思想和生活,才能令彼此的关系青山常在,细水长流。
11、留余地不等于姑息纵容
留余地是留出痛改前非的机会,而不是对成心犯错的一味放纵。给惯匪留余地,就纵容了犯罪;给作弊者留余地,就败坏了纪律;给受贿者留余地,就辜负了百姓。因此,尊重别人的前提,首先是得尊重自己的内心。有时候,你认为某些处理方式是息事宁人,是得饶人处且饶人;但你可知这样的“余地”只会放纵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令他们迷途深陷。这种余地是害而不是爱,是坑而不是帮。所以,留余地也要看具体的事情或具体的问题。务必牢记,在原则性的问题上,甚至在违背良心的问题上,没有人情可讲,更没有余地可留!
红尘漫漫,世事浮沉,凡事皆应讲究个“退一步,让三分”。俗话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想让自己前进的道路越走越宽,不妨在待人接物上多给他人留有余地。如此,方为明智的处世之道。
评论